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玄门释义
道学经典
解经论道
祖师道脉
 
解经论道
道门十规第二讲
 


第二讲 学道就要诵经礼忏,修持守静(上) 
陈耀庭 
    上二次,我们讲了明代的第43代天师张宇初,张宇初为什么要写《道门十规》以及《道门十规》的第一规的内容。讲到张宇初针对明代初年道教内部存在的混乱情况,提出要整顿道教,严肃规戒。他提出的第一条规戒就是要正本清源,道教的各宗派、各山头、各庙宇都要“返本归源”,以太上立教之本作为共同的指导思想,各宗派一视同仁统一在道教的旗帜之下。这个思想至今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。如果今天我们要根据《道门十规》来制订新的道门规矩的话。我想,根据第一规,至少可以订出二条: 
    一条是,道教徒以“道”为最高的信仰,以《道德经》为主要经典。 
    一条是,道教各宗派一律平等。各宗派道教徒要相互尊重、相互团结。 
    今天,我们来一起学习张宇初《道门十规》的第二规,第二规是“道门经箓”。我们谈两个问题。 

    一,“道门经箓”的主要内容: 
    在这一部分,张宇初首先讲了道门中有许多经籍,这些经籍是由哪一位神明传授下来的,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。 
    张宇初说:“太上三洞诸品经典,乃元始天尊、灵宝天尊、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,历劫相传,诸师阐化”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道教的三洞经典,都是我们道教的最高神明——三清传授下来的,其间经过了许多年。“历劫相传”,“劫”是古印度的时间概念。一劫相当于今天有多长的时间,各种说法并不完全一样。古印度的婆罗门教称一劫是大罗天的一天,相当于今天人间的43亿2千万年。每经过一劫,世界就要从毁灭中重建一次。佛教也有“劫”的时间概念,一说是相当于172万8千年,一说是129万6千年,一说是86万4千年,一说是432万年。张宇初天师说的“劫”是多少年,我们无从知道,但是,每一劫的时间都非常长,这一点是肯定无疑的。“历劫相传”,就是说经过了非常长的传承时间。“诸师阐化”,就是说,还经过了道教历代师长的说明和演化。 
    这里,请大家注意二点。一是我们道教的经典是“天尊金口所宣”。这个说法和现在社会上的说法不同。社会上的说法是宗教所有的经典都是宗教的神职人员编写出来的,不论是什么教都是这样。这种观点是一种唯物论的说法,因为他们不相信有神。天师说是天尊“金口所宣”,那是我们的说法,因为我们相信有神。由于经文是天尊“金口所宣”,因此,我们道士要尊经。尊经就是尊敬神明。记得小时候我跟爷爷一起做道场,在布置道场的时候,在“忏牌”前面放好经书,上面要盖上一块正方形的上面绣了花的布。念经的时候,拿开。念好以后,又要将这块绣花的布盖好,保持经书的清洁,也反映了我们道士对经书的爱护和尊敬。二是我们看到的经书,上面有时候有注解,或者我们读经读不懂的时候,要请师傅来讲解。这个时候师傅就在起代神说明阐化的作用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师,和经,和道是我们的三宝。也就是“道经师”三宝。 
    下面,张宇初分两个方面来说明“道门经箓”。 
    第一方面,从经典的作者角度来说,“若元始说经,当以度人上品为诸经之首;灵宝说经,当以定观、内观为要;太上立教,当以道德、日用为规”。这里的“度人上品”就是指《度人经》。《度人经》的全称是《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》,原来是一卷,大约到宋代时被增为六十一卷。这本经的内容是说元始天尊在始青天中向十方天真大神、上圣高真、妙行真人、无殃数众说经,要求学道之人劝善度人,斋戒诵经。这里说的“灵宝说经”,指的是灵宝天尊说的经典。这里说的“太上立教”,就是指太上老君说的经典,指的是《道德经》,道教立教就是以《道德经》为主要经典。 
    第二方面,从经典的内容角度来说。张宇初说:“内而修己,则虚皇四十九章经、洞古、大通、生天、清静诸经,最为捷要。外而济世度幽,则黄帝阴符经、玉枢、北斗、消灾、救苦、五厨、生神诸经,玉枢、朝天、九幽诸忏,是皆入道之梯航,修真之蹊径”。张宇初将经典的内容区分为用于“内而修己”和“济世度幽”两种。 
    “内而修己”的经文有: 
    “虚皇四十九章经”就是指《太上虚皇天尊四十九章经》(1/768) 
    “洞古”就是指《太上赤文洞古真经》(2/712、714) 
    “大通”就是指《太上大通经》(2/711) 
    “生天”就是指《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经》和《生天经颂解》(1/806、5/777) 
    “清静”就是指《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》,全文只有401字。经文收在早晚功课里面,大家熟悉的“清者浊之源,静者动之基”,“人能常清静,天地悉皆归”。经文的最后说,“如此清静,渐入真道。既入真道,名为得道”。 
    “济世度幽”的经文有: 
    “黄帝阴符经”就是《黄帝阴符经》,相传是黄帝所作。现在学术界认为,大致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某个隐者所作的。阴,就是暗中的意思。符,就是符合的意思。阴符就是暗中相互符合的意思。什么符合什么呢?是天道与人道相互符合。就是说,人间的事情自有天机。只有人道符合天道,事情才能获得成功。 
    “玉枢”就是指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》。(1/758) 
    “北斗”就是指《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》。(11/346) 
    “消灾”就是指《太上老君说消灾经》。(11/367) 
    “救苦”就是指《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》(6/283) 
    “五厨”就是指《太上说五厨经》(17/213) 
    “生神”就是指《洞玄灵宝自然九天生神章经》(6/464) 
    还有一部分是“忏”,包括:“玉枢”就是《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忏》,“朝天”就是《太上灵宝朝天谢罪大忏》,“九幽”就是《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》。 
    这一部分经忏,有的是济世用的,例如:《阴符经》。有的是用于超度亡魂,拔度升天。我们诵念这些经忏,就是为了对自己是修道的功课。同时也为了帮助社会和信徒,达到济世超幽的目的。 
    张宇初接着说:“是以从道之士,先当恭敬神明,焚修香火,积诵经诰,皈依大道,首宿今之业垢,召福泽之良因”。这就是说,一个学道的人,首先要恭敬神灵,燃点香火,念诵经文,皈依大道。因为,这样做就可以忏悔曾经犯过的错误,获得天赐的福因。张宇初引用了经文的话,引用了师傅的话。“故经曰:‘一切神仙真人,皆以无上要言得成道果’。仙师云:‘经以敛心,经以著念,使晨夕能焚诵不辍,消除魔障,增广道缘,诚为方便中第一事也’”。念经可以使学道的人心思收敛,经文可以规范学道的人的思想。如果天天的早晚都能念经的话,就能消除思想上的魔障,就能增广自己的道缘。用念经的方法,实在是学道的第一件大事。 
    下面,张宇初集中讲了,如何念经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凡持诵之士,必当斋戒身心,洗心涤虑,存神默诵,诚如对越上帝,默与心神交会。心念无二,句字真正,调声正气,神畅气和,庶几有功。则玉音摄气,灵韵交乎自然,和天安地,善俗化民,福集祸消,存亡蒙惠”。这里的“持诵之士”,就是学道念经的人。念经的人,一定要斋戒自己的身心,洗心涤虑,存神,默默的念诵。就好象对着上帝,默默的使自己的心神与天神相互交会。学道的人,在自己的心神和和神灵交会以后,那么,自己的心念就不会有二意。每一句、每一个字都念的实实在在。通过自己的调正声气,使念经的声音有精神,又和谐。如果这样念经,那么就一定会达到与神交会的功夫。因为,一个人的声音中包含着“气”。这个“气”表现出来的“气韵”,可以同自然交融,使天地得到中和与平安。还可以教化人民,善良民俗。还可以集中福气,消除灾祸。可以使活着的和死去的都得到恩惠。 
    根据这样念经的要求,张宇初针对明代当时不良的风气,指出:“苟若口诵心违,形留神住,不存诚敬,手怠足扬,虽日诵千百卷,于己何益?又岂能消灾散祸也哉?”“苟若”就是如果、假使的意思。如果学道的人,嘴里在念经,而心里却想的不一样的东西,那么形式上是显得恭敬,而心里根本不持恭敬的感情。手脚也是慢慢吞吞,马马虎虎。那么,这样的念经即使是每天念上千百卷经,对于自己有什么好处呢,又怎么能够消除灾祸呢?这里,张宇初说的是对于自己没有任何好处。 
    下面,张宇初就说到如果用这样的态度念经对于别人也没有任何好处。张宇初说:“若为人持诵,犹当持敬存诚,以致斋主之敬,以通信响之诚,庶不致虚受斋供布施,为之祈福消愆,自然有感”。意思是,如果学道的人为别人念经,更加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,保持诚心诚意,以此来代替斋主的恭敬和诚心,达到替斋主通神的目的。这样才不致白白接受斋主的布施和斋供。如果能保持恭敬和诚心,为斋主祈祷福气,消除灾祸,当然就会得到感应。但是,如果学道的人不是这样念经,张宇初批评说:“如或语言接对,嬉笑谈谐,思念不专,熏秽披诵,不徒无益于斋主,反以贻愆于己身。似此皆然,深宜规戒”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学道的人,一边念经,一边同别人说话,一边还嘻嘻哈哈,谈笑风生,思想和意念都不专一,使念经之中,沾染上了污秽,那么不仅对于斋主没有好处,而且还要给自己带来灾祸。像这样的情况,学道的人一定要引以为戒。 
    最后,张宇初谈到了有些经文由于时代久远,难以读懂,使得有些学道的人对于道经产生疑问,或者轻视和忽视经文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兼以年代之远,经文讹舛(音船),多后代师德之所撰注,谬误不无,因生轻慢。如或有疑,自信不笃,则守以一诚。慎勿鼓和轻薄浮妄之徒,擅生慢毁,自贻厥咎”。“兼以”就是“加上”。加上经书流传的年代久远,由于经书的流传,过去都是依靠手抄,没有校对、印刷,因此,在流传中会出现许多错误。“讹舛”就是错误的意思。还有过去的许多文字,后人不能了解,所以历代高道和大德编撰了一些关于经文的注解。这些注解由于是编写人的理解,不能说没有错误。面对这样的情况,我们一些学道的人就产生了轻视或者忽视这些经文的思想。张宇初认为,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,如果学道的人对于经文的注解发生疑问,仍然应该对经文的本身,坚信不疑。“自信不笃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这样就可以坚定自己的信仰,“守以一诚”就是诚心诚意地坚守“一”,一就是“道”。保持自己始终如一的学道态度。“慎”就是谨慎小心。意思是,千万不要去跟着一些轻薄、狂妄而没有学问的人,对于经文做出轻视或者毁坏的行为。自己给自己带来错误和过失。也就是说,轻视或者毁坏经文的行为,必然会带来“天谴”、“神罚”。 
    最后一段,张宇初说到了“箓”。张宇初说:“其太上诸品经箓,若祖天师所受,则盟威、都功;葛仙翁所受,则中盟、四仙;茅真君所受,则上清、大洞”。这里说到的“箓”,指的就是各派道士学道层次的标志或者证明。学道的人,根据学道时间的长短、学道内容的深浅,由各派授予相应的“箓”。祖天师授的“箓”,称为“盟威”、“都功” 箓。阁皂山授的“箓”,称为“中盟”、“四仙” 箓。茅山授的“箓”,称为“上清”、“大洞” 箓。龙虎山虽然在当时已经是统领天下道教,但是,张宇初的文章中,仍然同时列举了三山的符箓。对于各种符箓,张宇初说:“其余符箓弥多,皆所以福国裕民,宁家保己”。这里指出了各种符箓的功能是一致的,也就是,“福国裕民,宁家保己”,使国家兴旺、人民富裕、家庭祥和安宁、自身健康平安。“是以历代崇奉皈依者,皆获感应,随所祷叩,旋有异征,其太上设教之验,信不诬矣”。“是以”就是“所以”的意思。所以历代学道、崇道的人都要到三山去接受符箓。受箓的人都获得了神明的保佑。他们碰到有事,进行祈祷叩拜,立刻获得感应。张宇初说:从这些事实来看,太上创立道教是有灵验的,这一点实在是没有错的,不是瞎说的。如同经文流传年代久远一样,符箓的流传的年代也已经久远了。历代颁发的符箓,由于刻版印刷、传抄,也会有一些文字错误,甚至句子的错误。这些也不能就说这些符箓本身是不真的、无效的。更不能就毁坏这些符箓、诋毁这些符箓。张宇初说:“然而代深年远,其或字画讹谬,句读乖舛有之,不得一概非议毁訾。四方博识师德,善加考证诠次,申送教门,改正刊行,犹为善果之一助也”。张宇初希望“四方”,用现在的话说,就是“各地”。各地有学问、有道德修养的高道和大德,如果能够对于这些符箓详细加以考证、校订,然后把修订的成果送给道教,将这些历史流传过程中的差错改正过来,并且刊行流传,那么这更加是一件积善的“成果”。 

二,从“道门经箓”中,我们要学习什么? 
    第一,坚持天天诵念经文,将诵念经文作为自己自觉提高信仰、坚持信仰的一种手段。 
    从各位进入道门,进入道学院以后,首先强调的是早晚课。早晚课的目的就是提高信仰的自觉性。因为道学院的学员,大多数并不是道门家庭的子弟。而学员在社会上接受的教育,例如:小学和中学的教育都是无神论的教育,因此,入道以后首先要确立信仰。早晚课和天天诵经就是一个提高信仰自觉性的好方法。记得,我在每一届学员开学的时候,都说要过几个“关”。例如:衣装关、跪拜关和念经关。这些“关”,今天你们已经到了庙里,是否已经全部过了,还很难说。所以,坚持自己的信仰,仍然是自己要长期努力的事。其实,对于任何一种信仰,人都有一个不断坚持、不断提高的过程。社会上,现在正在进行的“三讲”,就是“讲政治、讲学习、讲正气”,说到底,也是一个强化信仰的举措。“三讲”只是在县团级以上的干部中进行。所以,即使党的中高级干部,也存在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信仰觉悟的问题。对于我们道门中的人来说,同样存在这样一个提高自己“道教信仰”的觉悟和水平的问题。而坚持天天念经就是一种磨练自己的信仰水平的大事。所以要天天诵念经文。 
    第二,中国有一句俗语:“小和尚念经,有口无心”。这句话是批评那些虽然天天念经,但是他们只是“口念”,而不是“心到”。诵念经文不仅只是发出声音而已,而且要“心到”。所谓“心到”就是要理解经文、学习经文。根据张宇初的《道门十规》, 我们除了要念诵经文,还要学习经文、研究经文,了解经文的来龙去脉,了解经文的内容,并且要学习经文的内容,同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结合起来,以信仰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动。当然,由于经文的成经年代久远,学道之人在学习经文和研究经文的时候,可能有语言和文字的困难,解决这些困难可以利用历代高道和大德的注解。对于这些注解,我们可能会发现有所错误,但是,我们必须“自信不笃”。如果遇到有人诋毁经文,学道的人要起来保护经文,不让经文受到轻视和忽视。如果有人要污损经书,学道的人也要保护经书的完整和洁净。 
    第三,念经必须虔诚,这是张宇初在这条戒规中反复强调的。根据张宇初的说法,首 
    先念经前,必须“斋戒身心,洗心涤虑,存神默诵”,这就是说,在诵经前,自己的思想深处要排除杂念。在六朝的一些经籍中,都说到了在斋醮坛场旁边都设有“静室”。道士念经前,先要在静室中静默,收心。通过这样,做到“诚如对越上帝,默与心神交会,心念无二”。 
    其次,在念经时,要做到“句字真正,调声正气,神畅气和”。这里说的就是不能有错别字,不能读破句,念经人的精神要饱满、声腔要正常,不能阴阳怪气、忽高忽低、怪声怪调。因为,念经的声音要实现“灵韵交乎自然”,不然就会达不到“和天安地,善俗化民,福集祸消,存亡蒙惠”的目的。如果学道的人念经的时候,心不在焉,心中无神明,手脚干些别的事,张宇初说:“虽日诵千百卷,于己何益”。如果是为斋主念经,那么,也达不到沟通人神的目的。张宇初批评的情况,至少在我的记忆里,是曾经有过的。就是一边念经,一边同旁边的人,眼睛打秋波,点头打招呼,甚至嘴里念经的同时与旁边的人交谈,或者跪在拜垫上,停下念经,与问话的人说上几句话,然后再跟上节拍再接着念经。这些情况,张宇初说是“语言接对,嬉笑谈谐,思念不专,熏秽披诵”,这样的结果不仅“无益于斋主”,反而给自己带来灾害。记得在道学院的课堂上,我每逢考试都要大家遵守纪律,说“冥冥之中,自有报应”。有些人不听,认为在世界上可以做些见不得人的事,而不会受到惩罚。今天,你们已经走上了神职人员的岗位,你们应该明白,天道不是无奈的,天道还要奖励和惩罚人。也就是说,世界上还有“天赐”和“天谴”这两件事。我们不小心做了某些事情,必然会有结果。所以在神灵面前念经,务必注意“口诵心诵,形留神留,心存诚敬”。 
    根据张宇初的《道门十规》的第二规,我们如果要新订道门规矩的话,也可以订出两条:一条是必须恭敬神明,焚修香火,诵念经诰。一条是念经必须洗心涤虑,口诵心诵,不得嬉笑谈谐,思念不专。 

《道门十规》讲座 第二讲 学道就要诵经礼忏,修持守静(下)—— 陈耀庭 
    上两次我们讲了《道门十规》的两条规戒。 
    一是“道教源派”, 讲的是关于道教的宗派源流,道教宗派很多,但是他的根源是一个。因此,学道的人要学习根本,不能忘记根本; 
    二是“道门经箓”。讲的是关于道门经箓,道门的经典很多,各种经典的传承各有来源,他们的的内容各有侧重。道门中人应该如何读经、念经; 
    通过学习,我们的思想上应该明确四条: 
    第一,道教以“道”为最高的信仰,以《道德经》为主要经典。 
    第二,道教各宗派一律平等,各宗派必须相互团结、相互支持。 
    第三,道士必须恭敬神明,焚修香火,诵念经诰。 
    第四,道士念经必须洗心涤虑,口诵心诵,不得嬉笑谈谐,思念不专。 
    今天,我们继续讲《道门十规》的第三规,“坐圜守静”。讲两个问题: 

一,“坐圜守静”的主要内容: 
    “坐圜”的“圜”,意思是围起来的、圆形的地方。北京的天坛里面有个“圜丘”,就是高出地面,用汉白玉栏杆围起来,供皇帝祭天用的地方。坐圜,就是指修道的人要同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,在与世隔绝的地方打坐守静。 
    张宇初说:“坐圜守静,为入道之本”。张宇初在这里把“坐圜守静”提到了“入道之本”的高度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张宇初认为“盖太上立教度人,正为超脱幻化,了悟生死。若非究竟本来,了达性命,则何所谓学道之士也”。这就是说,我们创立道教的目的是为了度人。就是要使人超脱人世间的一切烦恼,彻底地明白人的生死的道理。如果一个学道的人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,不能彻底明白人的性命由来。那么他就不是一个学道的人。张宇初引用了道经里的话,“经曰:‘积心善行,绝世所欲,不兴妄想,无有染著,不滞有无,永绝生灭,是名真人’”。经文的意思是说,一个人,如果能够不断地自觉做好事,(“积心”就是“处心积虑” 的意思,“积心”是自觉的行为。)如果能够断绝世间的欲望,在思想上不产生胡思乱想,在行为上不沾染是非,在心理上不计较“有无”得失,把生死看得自然淡薄一点,不把它放在心上。一个学道的人如果能做到这样,那么他就是一个“真人”,也就是,一个得道的人。 
    下面一段,张宇初批评了社会上对于道教正一派的误解,着重谈了正一派也要修“性命”,也要“坐圜守静”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近世以禅为性宗,道为命宗,全真为性命双修,正一则惟习科教”。“近世”指的是元代和明代初年之时。“以禅为性宗”的意思是,将佛教的禅宗作为修性的宗教。什么是“修性”?修性就是追求精神的解脱。张宇初说“道为命宗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,将道教作为修命的宗教。什么是 “修命”?修命就是追求肉体的长生。全真道派是性命双修的道派,就是既要肉体的长生,又要精神的解脱。当时社会上的人认为正一道派只是演习斋醮科仪。似乎正一派是不修性命,不要“坐圜守静”的。这些看法是当时社会上对禅宗、道教、全真派、正一派的看法。这样的看法至今仍然还是有影响的。因为从当今的正一派道士主要活动来看,仍然主要是科仪。从表面上看,正一派的道观中,既没有关于修炼性命的功课,也没有布置修炼性命的场所,也就是没有“圜”。所以,现在社会上的人们仍然认为正一派道士只是演习科仪,并且以科仪经忏的收入养家活口,正一派道士只是以道教作为谋生的手段。 
    张宇初是不同意这些看法的。所以,他接着说:“孰知学道之本,非性命二事而何?虽科教之设,亦惟性命之学而已。若夫修己利人,济幽度显,非明性命根基,曷得功行全备?”张宇初在这里连着用了二个反问句。他说,任何人都知道学道的根本,就是修炼“性、命”这两件事情。除了性命这二件事,又有什么呢?这就是说,道教的所有宗派,都是以修炼性、命二件事情为基本内容。全真派是如此,正一派也是如此。道教虽然有斋醮科仪的设置,但是,斋醮科仪也是包含着“性、命”修炼的内容。一个正一派道士如果做斋醮科仪,修炼自己,方便别人,救济幽魂,度化亡魂,他如果没有弄清楚修炼“性、命”的根基,他怎么能做到斋醮科仪的行为功法完全准备好呢?这就是说,张宇初认为,一个做科仪的正一派道士,也要修炼性命。只有修炼性命,才能功行全备,才能在科仪中,做到修己利人,达到济幽度显的目的。 
    张宇初说:“况自上古以来,太上历劫化现,诸师之修炼成道,皆自静定之工,庶得道克功就,神通自在”。意思是说,何况自上古以来,太上老君不断化身下降于人世间,道教的各位先师都是依靠修炼才能成道。他们都是依靠静定的功夫,才得以学道成功,才获得自在的神通。如果这些先师不静定修炼,他们是不可能得道的。 
    下面,张宇初着重介绍了全真派的“坐圜守静”。上面我讲过,张宇初受明皇朝的命,统领天下道教,因此,张宇初当时是正一派和全真派道士共同的领袖。张宇初没有狭隘的宗派观念,对于全真派的长处,张宇初同样给予肯定,并且要求正一派道士也来学习全真派的修炼方法。 
    张宇初说:“迨(音代)宋金之初,重阳王祖师遇锺吕之传,始立全真之教。盖本经曰:‘养其无体,体故全真’。是教则犹以坐圜守静为要”。迨,等到的意思。等到宋代、金代开始的时候,王重阳祖师得到了锺离权和吕洞宾的真传,(这里的锺指钟离权,吕指吕洞宾)开始建立全真教派。全真教派的经文说:‘修炼他的无体之体, 所以他的体能达到全真’。这个教派就是以“坐圜守静”为最重要的修炼方法。 
    张宇初接着介绍了全真派的祖师和一些高人。“五祖则太上、东华、锺、吕、海蟾也。七真则丘、刘、谭、马、郝、孙、王也。其下绵延,暨王、苗、祈、完之辈。殆今学之者众,皆以真功实行为本”。这里说的“五祖”,指的是北五祖:太上老君、东华帝君、锺离权、吕洞宾和刘海蟾等。“七真”,指的就是王重阳的七个弟子,丘处机、刘处玄、谭处端、马钰(丹阳)、郝大通、孙不二和王处一(玉阳)等。再下面就是从七真绵延下来的七真的弟子,“王”是王志坦(1200-1272),“苗”是苗道一(生卒年不详),“祈”是祁志诚(1219-1293),“完”是完颜德明(生卒年不详)等等。张宇初说,明代的时候,也就是他处的时期,学习全真道的人是不少的,不过,他们都是以修炼实践作为修道的根本。 
    关于全真道派的修炼,张宇初将它分为四个步骤: 
    第一个步骤是拜师收心。张宇初说: “其初入道,先择明师参礼,开发性地,悫(音确)守修真十戒,白祖师、冯尊师堂规等文,收习身心,操持节操,究竟经典”。全真道士入道首先要拜师傅,执弟子之礼。由师傅开示,启发学道人的“道性”。而入道的第一步,就是遵守各种规戒。悫,是诚实的意思,就是老老实实地遵守“修真十戒”。“修真十戒”是宋元时期南方道士共同遵守的戒律。它的全文收在《修真十书》的《杂著指玄篇》中间。在《道藏》的第四册,第630页。 “修真十戒”就是十条戒律。例如:第一条就是“不得阴贼潜谋,害物利己。当行阴德,普济众生”,等等。白祖师,就是南宗祖师白玉蟾。冯尊师,所指何人,不太清楚。姓冯的著名道士,从南北朝起,有很多。从张宇初的文章看,张宇初称白玉蟾为“祖师”,称冯为“尊师”,估计冯尊师是元代或者明代时期的高道。所以,可能是元代的全真派高道“青云子”冯道真(1189-1265)。白祖师和冯尊师的“堂规”,就是他们收取弟子时,对本门弟子的规戒要求。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。不过,张宇初还是把这些戒律和堂规的要点提取出来,就是后面说的三点:“收习身心,操持节操,究竟经典”。收习,就是收敛。把自己的身和心都收敛起来,一切行为都按照规戒的要求去做,使自己的行为保持节操,同时不断去学习和研究经典。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,就是先管好自己,管好自己的身体,管好自己的思想,从思想上先入道。 
    第二个步骤是择地立庵。张宇初说“既知入道之门,然后择山水明秀、形全气固之地,创立庵舍,把茆盖头,聊蔽风雨,风餐露宿,水迹云踪”。在思想上入道以后,要在物质上保证学道的条件,于是就要立庙建观。立庙建观,一定要看风水。风水好的地方一定是有山有水,山清水秀的。而且一般总是山在后,水在前,依山傍水。山水之形齐全,南北东西之气,就能在庙观所在之地贯通、汇集、平衡、凝固,庙观就能兴旺发达。庙观创立之初,总是十分简陋的,因此全真派的道观开始总是称为“庵舍”,“茆”就是“茅”草,“把茆”就是用扎成一把一把的茅草盖在房顶上,姑且(聊)遮蔽风和雨。在这样的条件下修道,其修道生活基本上如同“风餐露宿”一样,生活也是飘忽不定的,如同水在流,云在飘一样,“水迹云踪”。这里说到学道人的生活,在开始创业的时候,是非常艰苦的。而且就是把这种艰苦的生活作为磨练自己学道意志的考验。 
    第三个步骤是结伴修道。张宇初说“次结道伴,惟务真素朴实之人,晨夕为侣,供送饮食,草衣木食,箪食瓢饮,但获止饥蔽寒而已”。这里,张宇初仍然讲的是修炼的物质条件。上面说有了住,这里说需要“道伴”,需要日常生活的供养。“道伴”指的是一起修道的人。修道要有道伴,一方面是因为修道生活非常艰苦,非常单调,所以需要有道伴相处,帮助解决心理上的障碍。另一方面是因为修道生活需要有物质供养的保证,还是要做许多生活的琐事,要由大家分担。因此,一个人摒世隔绝去修道是修不成的。张宇初在这里讲到了选择“道伴”的标准,就是要选择“真素朴实之人”,也就是要选择作风朴素、真心实意的人,不要选择追求享受、花言巧语、油头滑脑的人。有这样的人帮助你修道,那么,修道时候的“吃”——“供送饮食”;修道时的“穿”——“草衣木食”;修道时的“饮”——“箪食瓢饮”,就会得到保证。张宇初这里说到的修道生活的水平,那是非常艰苦的。这个水平也就是“止饥蔽寒”而已。用社会上的话说,仅仅是“肚子不饿,穿得不冷”而已。各位如果到青城山去,如果不是在他们的对外的餐厅用餐,而是同道友们一起用餐,那么,在青菜、泡菜之外,再来一盆油炸花生米,就算招待客人了。“白果炖鸡”,那是卖钱的。青城山的道友自己是不吃的。当然,他们出访外地,或者到了香港,坐在宴会席上,那又是一会事了。 
    第四个步骤是百日立基。张宇初说“直候百日立基,十月胎圆,三年圆毕,或留圜,或出定,惟断绝人事,情消缘灭,去来自由”。在有了思想准备,有了物质基础以后,修道的人可以安心下来开始修道。张宇初对于修道过程的叙述,说的就是修炼内丹的过程。这个过程,从明代起,一般都将它区分为几个阶段。 
    第一阶段是“百日立基”。“立基”就是“筑基”,意思是说,人的元精、元气和元神,随着人的世俗生活的纷扰,已经有了消耗和亏损。道士修炼就要填补自身已经存在的亏损。至于结了婚的人,更是由于房事,耗精缺阳。有些内丹家们说,人都成了一只竹篓子。“立基”就是要填补亏损,也来打个比方,至少要把竹篓子炼成一只不锈钢锅子,不至于随进随漏,身体成为一只空壳子。“百日立基”说的是立基需要一百天,一百天这是一个大致的说法。各人情况不同,会有差异。有人需要百日,有人可能不需要百日,有人可能百日还不够。 
    第二阶段是“十月胎圆”。“胎”就是内丹的丹,从“筑基”完成到炼成内丹起码要十个月。那么,怎样修炼内丹呢?男女的丹法不同,各家的丹法也不同。以男丹而言,明清期间最为流行的《性命圭旨》中的功法,就是通过“炼精、炼气、炼神”等三个阶段。炼精的精是元精,不是人身的交感之精,修炼元精就要断绝房事,使人身体的交感之精不泄漏。炼气的气是元气,不是人身的呼吸之气,修炼元气就要使人身的呼吸之气缓慢微细,一直到感觉不到有气的出入。炼神的神是元神,不是人身的思虑之神,修炼元神就要使人的思虑之神自然泰定,即使泰山压顶也能不动神色。男丹功法,通过炼精、炼气和炼神,修炼的人神凝气住,汇聚于丹田,也就是脐下三寸之地。如果汇聚之气能够在丹田住定下来,那么就称为“结胎”。据丹法书上描写,汇聚在丹田里的气,团团滚动,有的说如同白色的鸡蛋,有的说如同白色的银团。(李锡庚生前曾经对我说,有功夫的人死的时候非常痛苦,两根白色的鼻涕伸进伸出,他说这两根白色的鼻涕就是没有解除的丹法生成的“内丹”。后来在一本内丹书里,我看到,李锡庚的话是有依据的,这两根鼻涕柱子,被称为“银柱”,是有功人临死时的标志。因为,功法没有及时解脱,所以要死也死不成,弄得人非常痛苦)那么“胎圆”时的状态,又是怎样的呢?据明代的伍守阳说,修炼的人达到“胎圆”,就是“阴尽阳纯,胎圆丹成”。其标志就是“二气俱无,食脉两绝”。就是说,修炼到既没有呼的气,也没有吸的气,“二气俱无”。把一根羽毛放在鼻子底下,竟然不动。修炼到不需要吃饭,血脉里没有脉搏,“食脉两绝”。虽然是“二气俱无,食脉两绝”,可是,修道人没有一丝一毫昏昏沉沉,头脑仍然清清楚楚。这里,绝不要把“二气俱无,食脉两绝”,理解为人闷死了,饿昏了。女丹功法与男丹功法不同。道姑的修炼绝对不能用男丹功法,因为身体条件不同。道书中说:“男子修成不漏精,女子修成不漏经”。这里的经,就是月经。女子修道在收心和养气以后,最重要的一条是“斩赤龙”,就是断月经。另外,女子行气凝聚的地方,不在脐下三寸,而是在胸部。《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》称:“山头并海底,雨过一声雷”,就是这个意思。我记得90年代初,我在四川博物馆的王家佑先生那里作客,正巧碰到青城山的道姑来向他请教女丹功法。王家佑先生反复告诫她,行气的终极之所,也就是结成女丹的地方,不像男子是在脐下,而在心口。如果女丹修炼用男丹功法,结果就会造成血崩。 
    第三阶段是“三年圆毕”。炼成内丹可能并不需要三年,但是炼成以后,还需要反复巩固修炼的成果,因此要花费三年,甚至三年以上的时间去圆熟内丹。一个内丹功夫圆熟的道士,自然是“断绝人事,情消缘灭,去来自由”。“去来自由”就是“阳神出游”。据说,能够阳神出游的人,心指天门,发两眉间及印堂之光,就可以阳神出游。阳神出游的时候,据说是乘火龙在天上遨游。神游的人,神气全,阴阳备,形体胖,声迹殊。不过,能够神游的人,一定是要炼成内丹以后,才能做到的。 
    一个道士要完成这三个阶段的修炼,需要最基本的一条,就是“坐圜守静”。因此,张宇初认为“坐圜守静”是学道、修道、入道的根本。我想,现在钦赐仰殿的房间充裕了,是不是也置一间专门用于“坐圜守静”的房间,放一点蒲团,大家学会打坐。佛教称“禅房”,全真派称“云房”,我们可以恢复陆修静时代的称呼,称为“靖室”。每天在规定的时间,轮流到靖室来“坐圜守静”。我想,只要坚持下去,清心寡欲,对于各位的身体和心情,一定是有好处的。不过千万不要像鲁智深那样,一进禅房就倒在蒲团上面,呼呼大睡。 
    接着,张宇初谈到了在“坐圜守静”的时候,可能遇到的四个问题。 
    第一个问题,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接受供养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其或有力之家,布施斋粮衣钵,随分自给而已,不得妄贪过取,亦不得假设夸诞之辞,惊世骇俗,务吊虚名”。修道的人,自己可以种田生活,但是,也可以接受布施。不过,接受布施也有原则。张宇初说到,如果碰到有经济力量的施主,给我们布施粮食和衣服。我们随时拿些自给自足而已,不可以胡乱贪心和过多掠取。在收取布施的时候,我们也不可以说过头的假话,做出惊世骇俗的事情来,追求一些虚名。这个问题是一个入道的人如何对待施主供养的问题。 
    第二个问题,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极端艰苦的修炼生活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其补破遮寒,乞食化衣,真功苦行,槁(音:高)木死灰,乃磨励身心,分内之事,庶不负四恩,殃及九祖。苟或退怠,则群魔作障矣”。意思是,修道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。一个修道的人,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,只能遮挡风寒。一个修道的人,沿街讨饭讨衣服,追求的是修炼的真功苦行,对于物质生活和种种人间关系,一定要像枯槁的木头,像熄灭的死灰一样。一个修道的人,过这样的艰苦生活,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考验,就是把它当作是磨练自己的身心的事,当作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。这样才不会辜负“四恩”。四恩,是佛教的词语,指的是父母恩、师长恩、国王恩和施主恩。或者指父母恩、众生恩、国王恩和三宝恩。不会有害于“九祖”。九祖,泛指历代祖先。不致有害于历代祖先。张宇初特别指出,如果我们的修炼,不能坚持到底,始终如一,那么一定是由于群魔障碍的缘故。 
    第三个问题,是入道以后如何对待修炼的道伴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其供圜道伴,竭力扶持,寒暑疾厄,务尽勤劳,亦积己之功,成人之善也。不得假以禅宗棒喝,互争人我,取世非议”。意思是对于一起入圜的道伴,一定要相互扶持。如果碰到冷暖天气,碰到道伴得了疾病和灾难,我们一定要尽力帮助,不怕劳累。这样的事情,既是自己积累善功,又是在帮助别人。对于自己的道伴,我们不能欺负别人、你争我夺、争名夺利,让社会上的人批评笑话我们。禅宗的当头棒喝,原来只是用警惕的语言来提醒佛教徒,后来就演变成拿着一根包着布的棒槌敲听话人的头。当头棒喝,在外人看来,就有了侮辱人的味道。不过,在佛教圈中的人来说,并没有侮辱人的感觉。总而言之,要热情地对待修炼的同道。 
    第四个问题,是入道修炼如何学习丹经的问题。张宇初说:“所究丹经,惟《石壁记》、《龙虎经》、《参同契》、《悟真篇》、《翠虚篇》、《还源篇》、《指玄篇》、《大道歌》、《崔公入药镜》、《金丹四百字》并诸仙语录,皆诱人修真入圣之梯航”。修道的人,要研究丹经,不过社会上流传的丹经很多,而且,也可能有“假冒伪劣”的东西混在里面。所以,张宇初要求我们学习这些点名丹经。丹经是引导人修炼入道的扶梯和航船。张宇初列举的十部丹经著作,包括有: 
    《石壁记》,指的是《太清石壁记》,是一部丹书。《新唐书》有著录,可能是晋代人苏元明写的。收在《道藏》第18册763页。 
    《龙虎经》,指的是《古文龙虎经》,是一部丹书。可能是宋代初年的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0册33页。 
    《参同契》,指的是《周易参同契》,是一部丹书。可能是东汉魏伯阳的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0册60页。历史上先后有过许多注本。最著名的注是彭晓的注本和朱熹的注本。 
    《悟真篇》,也称《紫阳真人悟真篇》。作者是宋代张伯端。《悟真篇》也是一部讲内丹修炼的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册910页。 
    《翠虚篇》,作者是宋代的陈楠。是全真派南宗的丹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4册202页。 
    《还源篇》,作者是宋代的石泰。是全真派南宗的丹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4册212页。 
    《指玄篇》,作者是宋代的石泰,收在《修真十书》之中。在《道藏》第4册605页。 
    《大道歌》,可能指的是《大道论》,署名“周固朴著”。是一部讲内丹修炼的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2册898页。 
    《崔公入药镜》,作者是宋代的崔希范。用三言韵语概述内丹修炼的全过程。用语十分隐晦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册881页。 
    《金丹四百字》,作者是宋代的张伯端。全文是五言诗诀,一共四百字。是一篇简要的内丹概说。收在《道藏》第24册161页。 
    以上这十部丹经,都是修道的人要悉心研究的。这些书是入道的门径和台阶。张宇初说:“所宜潜心研究,庶无差匿。其旁门左道之言,不许经目留心,误己惑人。甚则毁谤经典,借证其非,则贻冥谴必矣”。张宇初要求学道的人对于这些丹经应该潜心研究,并且不能遗漏和疏忽。对于一些旁门左道的书籍和言论,学道的人不应该去阅读,也不应该记在心里。因为,这些旁门左道的话会贻误自己,坑害别人。这些旁门左道的东西里面,有的还诽谤正宗的道教内修经典,还批评这些正确的丹经,称它们是错误的。这些旁门左道的人,必然会遭到冥谴,也就是要遭到报应,要下地狱的。 
    综合以上所说的,我们也可以将《道门十规》的第三规,订出二条新规来: 
    一是正一派道士也要坐圜守静,修炼内丹,并且与斋醮科仪结合起来。 
    一是学道修炼,要学习和研究丹经,按照功法的要求,循序前进。
 
友情链接: 茅山道院文化网    道教之音    上海道教    北京市道教协会    龙虎山道教    老子文化网    中国道教协会    江苏民族宗教    国家宗教事务局   
苏ICP备20025918号-1   苏公网安备32010602011871
版权所有:江苏省道教协会   协会地址:南京市鼓楼区匡芦新村8号同德大厦  邮编:210024 南京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