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设为首页
道教文化
仙话民俗
修真养生
道教仙乐
道教文学
 
仙话民俗
天师故里说天师
 

东汉建武十年(公元34年)正月十五日,一位男婴降生在沛国丰县盘冢村(今江苏丰县宋楼镇费楼村)里一张姓人家,这位男孩就是后来家喻户晓、影响至今的道教创始人张陵。公元2009年的正月初八,我们来到了位于丰县宋楼镇最西部的这个小村子——


天师故里说天师

一、盘冢古村

费楼村,位于江苏丰县宋楼镇最西部,南靠古讯子湖,背临苗河水库腹地,东依古钓台村和邀帝城遗址,别看村子不大,但却是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。据村后苗河出土的明代嘉靖年间的刘邦正墓碑文记载,此村原名盘冢村。如果村旁确有盘冢时代的墓,那么村子的历史应不少于三千年了。不管怎么说,古盘冢村却因诞育了道教鼻祖张陵而被誉为“道教祖庭”、“天师故里”。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。

在该村村南,有一个大土坑,便是传说中的 “药盒子”圣地。所谓“药盒子”,据说是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得道升仙之后,世人景仰之至,认为只要能沾到张陵的一草一木,一砖一瓦,就能获得莫大的仙气,就能够驱祸消灾,祛病除恙。因为这里是张陵的祖居和生长之地,所以方圆百里的百姓都到这里讨药方、取神土,相传当时还很灵验,久而久之,此地便被挖成一个大坑。也渐渐被人们说成“药盒子”了。在村子中央,原有“天师府”,即张道陵故居。村民文革中经常从天师府遗址下面挖出许多建筑材料,现在还存有一块下马石,不详年代。

村东北里许,张陵祖父张纲的墓基犹存,比周围的地面高出许多,据当地老百姓讲,虽大旱之年,却湿润不减,被奉为风水宝地。在张陵故居西北隅,就是北周天和观遗址。该遗址上曾出土天和年玉造像一尊,文革中被砸碎。根据明代县志记载,丰县历史上有名的道观有8座,天和观是创建时代较早的道观之一。唐、宋时期是天师府的护家道观,倍受历代皇家的器重和保护,是道徒祀奉师祖和传教布道的活动道场,元代淤于黄泛。以天和观为中心,周围的庙宇道观林立,据原刘王楼乡文化站站长吕锦亚调查统计,方圆几里之地,竟有三十余座,弹丸小地,庙宇密集程度实属罕见。

村中百姓大多姓张,据该村《张氏族谱》记载,他们这支张姓就是张陵的嫡系后裔,当年随第三代天师张鲁返回中原后,世世守着祖地。徐州市著名书法家张俊之和省著名作家张尔客就出自该村。自张道陵创立道教,成为一代天师后,家乡人怀着膜拜之心,将张道陵的生平事迹、传闻轶事加以演绎传颂。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口碑相传,并不断加工锤炼,使张道陵传说故事更加丰富、神奇、优美,至今形成一系列美丽的传说故事,在丰县广泛流传着。

二、数点天师

张道陵穷其一生的经历,创立了“五斗米”道,成为道教的开山祖,由于张道陵升仙时规定,只有他的子孙才能继嗣天师之位,所以其后代按照家族嗣教的体制,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宗教世家,世袭了近两千年,传至今天已到64代天师。

张陵当然是首屈一指的第一位天师。张陵,字辅汉,修道后给自己名字中加“道”字。父张翳,字大顺;祖为张纲。张陵生性聪明,通达五经,建武中元(公元56年)四月举贤良方正,入太学。明帝永平年间授以巴郡江州(今重庆)令。因厌于官场虚伪,辞官入浙江阳羡山中修道。后到天目山设坛讲道,声名远播。出浙江,沿淮河、黄河、洛河游历,汉章帝、汉和帝征诏皆不就。至云锦山(今贵溪龙虎山)炼丹,修长生之道,三年丹成。四川鹤鸣山(今四川大邑县境)传道。永和六年(141年)造作道书二十四篇,自称“太清玄元”,奉其道者,可居家务道,也可出家修道,须纳五斗米,俗称“五斗米道”。张陵将其道传给儿子张衡,张衡又传其子张鲁。三人被后世道教称为“三张”。

张鲁,字公棋,道陵的孙子。汉献帝初平二年(191年),益州牧刘焉任张鲁为司马,与别部司马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,后割据汉中,推行五斗米道,执行政教合一制度,雄据巴汉近三十年,史称“民夷便乐之”。曹魏时期,张鲁的儿子皆封爵位,唯有其中一子张盛,不受曹魏爵,带着杖策剑印又回到江西龙虎山,开“正一宗坛”。成为第4代天师。

隋唐时期,道教虽然尊贵,但历任天师,未有多少理论发挥及思想著作,也少见有影响的人物。在宋元时期,裔张天师传人颇得上层青睐,颁封频仍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(公元1016)诏第26代天师张正随“真静先生”,并说他“跻世仁寿”;第32天师张守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(公元1159)入京设醮,祷有灵验;宋理宗嘉熙三年(公元1239),敕命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,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;元世祖命36代天师张宗演“主领江南道教事”;元成宗大德八年(公元1304)授38代天师张与材“正一教主,统领三山符箓等。其中最为突出者,也是历代天师的佼佼者要推第30代天师张继先,他融会吸收了各道派的精华,提出“心”为万法之宗,论述心神,无恶与符法的关系,认为人身有“精气、元气、元神”三宝,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,摈弃他法,是谓“破妄”。他的思想著述不少,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,大大的丰富了天师道的修炼内容及符箓法术。明洪武初期即命正一天师掌管天下道教事,在整个明王朝,历任帝王皆尊正一道为道教正统。在此时期,也有高道天师,如第42代张正常曾以符水之术名世;如有道门硕儒之称的第43代张宇初,洪武十年(公元1385) 祈雨于神乐观,即刻应验。他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,曾受命编辑《道藏》,并有不少著述留世。张宇初虽有重振道教的决心,可惜更多的天师碌碌无为,甚至“坐不法”,如第46代天师张元吉,因“素凶顽”,而被充军;如第48代天师贿赂官员等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一天师道、甚至是整个道教的形象,到了清代乾隆时期,民国时期,道教基本萎靡,第63代天师张恩溥迁往台湾之前,曾让人把天师符箓带回丰县,据史料记载,历史上也有多位天师曾回丰祭祖。看来历代天师心目中,故里丰县仍是难忘的一片热土。在台湾现在又设立了天师府,由第64代天师张源先住持。大陆现已没有天师,张源先的堂侄张继禹在北京,现为全国道教协会副会长。近年曾两次来丰县费楼村祭奠先祖。并和当地干群协力进行道陵故里文化的挖掘和开发。

三、天师与道

“人世有三教,道居其一。”以各代天师为代表的中国的本土宗教——道教,它与儒、释三足鼎立,贯彻着中国宗教史的始终。历代有作为的天师,在黄老思想学说基础上,尊老子为“教祖”,奉《道德经》、《正一盟威妙经》、《太平洞极之经》及张陵所撰的《老子想尔注》,阐发教旨:“重生道、教人道、行真道。”在以后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其他道派的符法新说,科醮礼仪,内丹炼养等,颇有融道教精华于一炉之意,并对佛教禅宗、儒家的心学理学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。近二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道教衍生出了很多派别,不仅名道辈出,而且典籍浩如烟海,对古代政治、经济、哲学、文学、天文、地理等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影响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。道教文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不仅推动了古代科技文明的进步,也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。

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,道家及道教思想中 “天人合一”和主张人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规律、其对人“贵命重生”和通过“性命双修”以达“长生久视”、其对己要“抱朴守真”、对社会要“济世利人”的思想理念等,对我们今天提出的科学发展观、以人为本及建立和谐社会都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。这也许就是当地政府和群众开发利用道教文化资源的宗旨吧。

(此文原载《丰县信息》)
 
友情链接: 茅山道院文化网    道教之音    上海道教    北京市道教协会    龙虎山道教    老子文化网    中国道教协会    江苏民族宗教    国家宗教事务局   
版权所有:江苏省道教协会 苏ICP备20025918号-1 
协会地址:南京市鼓楼区匡芦新村8号同德大厦  邮编:210024 南京网站建设